吉首市规模以下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吉首市规模以下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4-14 字体大小:
  

在工业经济中,规模以下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以下)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规模以上工业的后备力量,在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推进工业化快速发展、增加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着大企业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发展壮大规模以下工业,促进地区经济进入良性循环,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以下简称规下工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三方面作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一、规下工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我市近几年规下工业抽样监测数据以及三经普的资料来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下工业产值比重较小。2015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98062万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40076万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80.5%;规下工业实现增加值57986万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9.5%

  (二)规下工业生产增长波动大。根据历年规下抽样工业监测数据来看,我市规下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工业增加值增长波动较大。

  (三)行业涉及面广,生产产品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为主。从三经普资料看,我市共有规下工业企业245家,经营范围广泛,在国民经济工业40个大类中涉及32个行业,行业分布构成多集中在以下方面: 农副产品加工业22家、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9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9家、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6家、非金属矿采选业14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3家、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3家、专用设备制造业12家、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1家、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0家、 医药制造业9家,橡胶和塑料制品业8家,这12大行业共有166家企业,占全部规下工业的67.8%,以劳动密集型轻工行业为主,主要产品有:大米、面粉加工、食用植物油、畜禽屠宰及肉制品、酒、饮料、纱、茶叶、中成药、水泥、商品混凝土、专用设备制造等。

  (四)规下工业企业规模小,企业类型单一。从三经普数据来看,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年产值在5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数占全部规下企业总数的64.1%;50100万元的占10.6%:100300万元的占9.4%;3001000万元的占9.4%;10002000万元的占6.5%。再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在245家规下企业中,内资企业有241家,占比98.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家,占比0.8%;外商投资企业2家,占比0.8%。而内资企业中主要以私营企业最多,有187家,占整个规下企业的比重为76.3%,企业类型较为单一。

  (五)产品结构主要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主。规下工业产品结构中,原材料、初级产品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比重小;直接为基本建设服务的生产资料产品比重大,附加值高为最终消费服务的名优产品比重小。

  (六)个体工业企业产品产值低。据三经普资料显示:全市个体工业共有1537个,这些个体企业分布范围广,遍布在全市138个村委会和居委会,平均每个村委会(或居委会)有11个,可以说村村有工业个体户,遍布全市的每个角落。个体工业从业人员共有2759人,平均每个个体工业企业有12人。个体工业企业,规模小,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也少,大多数产品只进行初级加工或简单加工,显得粗、简、陋。因此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的价值也不高。

  二、规下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发展不均,乡村企业艰难。从全市情况看,城镇工业单位基础好、交通便利、市场意识强,规下工业发展情况比较好;乡村工业单位不仅少,而且原有的企业发展步履维艰。

  (二)市场需求不足,竞争优势减弱。我市规下工业企业受自身条件所限,企业规模偏小,同时全市工业企业大多是传统型企业,科学技术含量低,且有部分企业为小规模或家庭式作坊,生产的产品数量少,质量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规下工业还没有摆脱以初级产品、半成品为主的格局,持续发展能力非常有限。

  (三)融资渠道不畅,影响企业发展。近年来,虽然全市规下工业在政府优惠政策的帮扶之下,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融资渠道不畅依然是困扰规下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银行管理机制的制约。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多表现为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贷款较多的多为具备一定规模,发展前景较好,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符合要求的企业。而大多数小微企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加之银行对信贷人员零风险的考核机制,迫使信贷人员放贷时慎之又慎。二是缺少合适的担保机构。规下工业资产规模小,有很大一部分企业(个体)没法做出相应的抵押,因此不能满足银行要求的担保条件,致使贷款担保非常困难。三是规下工业企业引进资金的方式非常单一,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民间借贷等形式,单靠这些筹集资金的形式,很难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

  (四)持续发展能力有限。从近几年对规模以下工业调查可看到,全市规模以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仍处于低水平,技术设备落后,产品知名度不高,质量偏低。如此种种,必然造成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少,质量差,竞争能力不强。目前全市规模以下工业还没有摆脱以初级产品、半成品为主的格局。

  (五)大多数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生产经营缺乏科学规范管理。规模以下工业多为社会个体自发创办,这些经营者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导致其在对市场的预测上存在盲目性,在重大决策上存在失误,在内部经营上坚持家族式管理,在发展思路上没有远见。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频率也随之提高,而不少规模以下工业厂房设备简陋,职工素质相对较低,科技人员缺乏,缺乏科学、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

  (六)市场信息不灵,影响了规模以下工业的生存与发展。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能力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规模以下工业在获取市场信息方面远不如大中型企业,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影响了其生存与发展。

  三、加快发展规下工业的对策建议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市规下工业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务实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进再创业、再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发挥政府职能,改善发展环境。要增强规下工业活力,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首当其冲就是要努力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坚决清理一切不合理的乱收费项目,减轻负担,切实保护规下工业合法权益;二是要帮助解决规下工业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对企业在融资、用地、环境、技术改造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使企业一心一意抓好生产经营活动,积极鼓励和引导规下工业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三是要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四是继续坚持实施园区扶持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以更好的投资环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引导特色经营,增强市场竞争。面对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我市规下工业要在激烈竞争中寻求发展,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要找准特色产业,以特色求生存、以优势求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一是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壮大个体私营工业规模。从目前我市个体私营工业的主要资源、技术装备、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资本积累等方面综合分析,应优先发展如白酒、石材加工、林木产品、食品加工等工业为重点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向大工业和高科技工业进军。二是根据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不断提高产品的增加值和附加值。这是加快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市工业发展的潜力所在。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仅靠这些农副产品初加工、粗加工、简单加工是不够的,必须向农副产品深加工、细加工、精加工发展,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对产品进行深入研究、大力开发;畜禽肉制品的深加工、精炼食用植物油开发等。此外,在发展机制上,龙头企业可积极创造条件,吸纳周边农民入股,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减少中间环节费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企业生产效益。

  (三)优化融资环境,缓解融资难题。企业、银行、政府等要形成多方合力,才能更好地解决规下企业融资问题。一是企业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规范财务制度,加强资信管理,提高信贷水平,创建良好的贷款条件;二是银行要加大创新信贷服务力度,创新业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特点,及时推出适合小微企业的贷款品种。三是政府要发挥政府的信用和政策的导向作用,构建小微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制定改善规下工业融资的政策措施;鼓励成立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相匹配的各类中小银行、村镇银行、民间融资公司等;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搭建政府主导的投、融资平台,吸引社会民间资本组建小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

  (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对规模以下工业需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原则,引导规模以下工业经济连片发展,使其向产业化、集约型转变。重点突出各地的区域特色产业,以高度的产业化建设推动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保持生态环境,促进规模以下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提高核心竞争力。规下工业企业应放眼未来,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戒除只顾眼前利益、有钱挣就做,无钱就放弃,只要能挣点就行的生产经营方式,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同时,应充分注重培养企业经营者、员工总体素质,提升企业技术水平。一方面,政府应建立相应的中小企业经营者的培训机制并给予开展企业经营者培训的机构一定的扶持,以提高经营者的管理、营销水平。要增强企业入规意识,帮助规下企业做大做强,纳入规上工业笼子。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指导和辅导,支持企业进一步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进而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为规下工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向全社会开放的企业信息网络和信息发布渠道,要免费向企业(个体)提供信息服务,提高企业(个体)的信息获得能力和信息开发能力。同时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如提供专利技术、技术咨询,进行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攻关,开展技术人才培训等。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