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培育
2017年,全州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州委“542”发展思路,突出扶贫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四轮驱动”,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有进。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新产业快速成长
(一)产业保持稳中有升。2017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582.6亿元,增长7.6%,增速较上年提升0.7个百分点。一是特色农业发展稳定。全州第一产业增加值83.8亿元,增长3.8%。全年粮食总产量84.8万吨,增长1.1%,稻谷、蔬菜、中草药材、茶叶、柑橘、肉类等特色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社949个,新增规模养殖户182户。建成万亩特色产业标准园区24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0.7亿元,增长3.9%。二是工业平稳回升。全州第二产业增加值179.4亿元,增长5.8%,其中工业增加值141.7亿元,增长5.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5%,增速较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传统工业动力回升,以锌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分别增长26.6%、12.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9.9%。三是服务业快速增长。全州第三产业增加值319.4亿元,增长9.7%,其中营利性服务业、金融业快速增长,增速分别为25.3%、10%。全域旅游发展保持旺盛,接待国内游客数4450万人次,增长16.5%,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321.5亿元,增长23.4%。全年客货运输换算周转总量53.2亿吨公里,增长7.7%,邮电业务总量37亿元,增长78%。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是产业结构不断趋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4:30.8:54.8,服务业仍是经济增长主力军,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4%、24.4%、68.3%。工业结构深入调整,矿产品等传统产业占比下降,通信电子设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工业产值占比快速提升,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4.2%,较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六大耗能行业增加值下降2.7%,占规模工业比重58.2%,较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8%,占规模工业比重59.4%。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有力。煤炭产能基本消除,焰火制品下降72.6%,钢结构下降56.3%;商品房待售面积下降56.5%,其中待售三年以上商品房下降2.2%;去杠杆方面,政银企合作深入推进,企业发展资金难题有所缓解,企业发展中长期贷款增长20%;补短板方面,交通、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6公里,水库水利工程加快实施,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8.5%。三是投资结构逐步优化。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1.2%,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6.7%、11.7%,分别占投资比重18.3%、72.5%。民生投资、生态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不断提高,占总投资比重20.5%、10.4%和17.2%。四是消费结构有所调整。农村消费占比提高,增速13.7%,高于城镇消费3.9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个行业中,零售业占69.9%、批发业占12.5%、餐饮业占14.9%、住宿业占2.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中,石油及制品消费占比达58.6%,汽车消费占比15.4%。
(三)内需增长保持平稳。一是投资增速平稳回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6.7亿元,增长12%,其中省管跨区投资37.2亿元,增长38%。从投资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增速较快,增长19%;从投资重点领域来看,民生、生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投资增速较快,分别增长33.6%、56%、39.5%;从行业来看,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教育等行业投资力度加大,分别增长373.3%、35.1%、50.5%和42.1%。二是消费需求保持平稳。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1亿元,增长10.7%。限额以上法人批发零售业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较快,增速19.8%;吃、用类商品消费需求基本平稳,分别增长4.7%、4%,大宗商品消费稳定,汽车消费增长6.1%,住宿、餐饮等旅游消费分别增长9.9%、14.4%。实现商品房销售额56.1亿元,增长29.9%。三是对外贸易回温回热。实现进出口总额1.98亿美元,增长61.6%,扭转了上年持续下降趋势。其中出口额1.71亿美元,增长43.3%,主要出口港澳地区。
(四)质量效益持续提高。一是财政收支快。实现财政总收入107.6亿元,增长22.3%。财政占GDP比重18.5%,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增长34.8%,占财政比重79.7%。主要税收来源中,改征增值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等增长较快,成为带动地方财政增长的主动力。从行业来看,烟草、金融、酒、电力、矿业、房地产等税收贡献较大。实现财政总支出298.7亿元,增长10.2%。其中民生支出188.4亿元,增长7.2%,主要支出领域中,教育、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农林水支出等增长较快。二是金融发展快。金融机构存款、贷款分别增长11.9%、19.6%。存款方面,以企业存款为主的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长23.6%,住户存款增长14.8%。贷款方面,住户短期消费贷款增长85.4%,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29.7%。全州存贷比54.8%,较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效益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2.2亿元,增长18.6%,利税总额20.5亿元,增长13.8%。其中大中型企业利润增长21.9%。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3.4亿元,增长15.8%,其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7.6%。四是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全州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仅增长0.9%,低于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5.6个百分点,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3%。全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9.3%,森林覆盖率70.24%,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93.4%、98.3%,较上年分别提高3.15个、0.76个百分点。
(五)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一是新产业不断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行业增长加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升,对工业增长的拉动力日益壮大,计算机、通信肯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81.7%,电力热力生产级供应、燃气生产和供应、水生产和供应等分别增长9.8%、44.2%、14.8%。二是新动能加快孕育。文化、旅游、金融等服务行业快速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0亿元,增长9.5%。三是园区产业快速发展。全州累计开发园区面积35.5平方公里,增长2.8%;拥有标准厂房面积237.8万平方米,入园企业459家;园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7.1%,平均每平方公里产生业务收入 5.6亿元。
(六)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一是居民收支增长较快。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728、8273元,分别增长9.2%、11.6%,增速较上年分别加快1.2个、0.1个百分点。全州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5.1%,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32.3%,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二是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全州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2%,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05万人。全州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食品、衣着、居住、医疗等基本生活消费价格保持稳定。三是生活保障日益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73.9万人,全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登记参保人数131.4万人。发放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22.9万人,各类社会福利性、救助性机构建设不断增多,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提升。四是精准扶贫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十项工程全面实施,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万户,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55%,比上年降低5.59个百分点。
二、传统产业发展艰难,实体企业亟待培育
(一)实体经济培育不够。全州规模以上实体企业仅644家,在全省排13位,略多张家界,占全省比重仅1.8%,上年新增企业仅45家,为全省最少。特别是受工业转型调整影响,矿产行业企业整合或退出,而其他行业新增企业数量量无法跟进填补空缺,花垣规上工业企业由2013年74家减少到2017年24家,泸溪由42家减少到38家,上年工业企业新增24家,退出38家,工业企业总数减少14家。在企业培育上,传统企业淘汰退出较多,培育和引进的新兴企业不足,州外注册企业多,部分行业领域存在空白。在政策引导方面,我州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机制。
(二)工业快速增长困难。企业物流、人工等成本不断攀升,环保、安监等刚性约束趋严趋紧,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锰锌产能释放困难重重,特别今年来,全州锰矿行业持续下降,以锰矿加工为主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下降19.6%,其他传统行业中,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等分别下降14.5%、25.6%、19%,传统动力拉动乏力,全州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前两年有所减弱。
(三)内需拉动后劲不足。消费方面,石油消费仍是支撑全州消费快速增长的主体,受安全生产等因素限制,维持快速增长趋势不强。住宿、餐饮行业支撑不够,全州规模以上住宿餐饮行业仅31家,占企业总数不到5%,其他商品消费活跃度不够,穿类商品、日用品等消费呈下降趋势。投资方面,后续项目不足,民间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下降。吉恩高速公路建成和州庆项目完工,本轮城镇扩容、改造提质基本完成,后续新项目跟进不够,民间投资下降15.2%、房地产投资下降18.7%。
三、利好因素依然较多,稳中有进总基调将得到保持
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趋于稳定,逐步回暖,全省经济上行态势明显,预计2018年我州经济仍保持总体平稳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州经济增速将会有所回升。
一是产业发展会加快。全州经济发展重点转向产业建设,州委拟定了十大产业重点方向,并采取了积极措施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农业、工业、旅游业、服务业将较快增长。
二是需求保持平稳增长。投资方面,高基数效应逐步解除,新项目入库增多,投资增速仍将保持稳定。消费方面,汽车消费平稳较快增长,石油消费仍保持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稳定增长。
三是经济质量效益会提升。放管服深入推进,企业营运环境不断优化,特别是营改增后,企业发展杠杆有所解除,发展信心提升,民间资本将逐步向产业发展集聚,有利于财税增收。在精准扶贫脱贫接近验收阶段,城乡居民收入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四是经济结构会继续优化。第三产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占GDP的比重仍将保持50%以上。工业传统新动力培育加快发展,工业结构会继续改善,工业占GDP的比重有望提高至25%左右。服务业中的电子商务、邮政通信、文体娱乐等行业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综上所述,全州经济发展在困难较多的前景下,仍将维持稳中向好的趋势。
四、加强实体经济培育,加快发展和培育新产业新动力
(一)大力培育实体经济总量。“四上”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议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四上”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将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列入对各县市区、州直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绩效管理或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建立培育机制,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四上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壮大,力争两年内全州“四上”企业个数突破1000家,空白领域企业不断减少。
(二)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实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矿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健康养生等产业,扩大新领域经济总量,引领经济快速增长。
(三)加大项目引进推进力度。加大重点项目督查力度,推进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如期开工完工。优化项目发展环境,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开展企业和项目建设周边环境整治,严肃查处重点项目建设中发生的“四乱”现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建设要素供给,加大向上争取建设用地审批力度,解决用地问题;深化政银企合作,规范PPP项目运作,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向产业项目集聚,解决资金问题;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出台或完善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就业、扶贫,解决用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