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乡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湘西州乡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来源:社会科 发布时间:2024-06-04 字体大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治理的重要一环,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在乡村建设中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期,为了解当前全州乡村文化建设情况,湘西州统计局会同文旅部门,选取凤凰县、永顺县共12个乡镇,联合开展了全州乡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基础不断夯实。本次调研的12个乡镇中有9个乡镇文化站提供公休日开放、夜间开放,开放时间每周保持在36小时以上。文化惠民工程效果显著,12个调研乡镇均设有文体活动广场和乡村文艺演出队伍,文化广场面积达300平方以上的乡镇为100%,89.5%的群众对文化活动中心表示满意。二是功能不断增强。全面推广图书馆文化馆县乡(镇)总分馆制,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所有乡镇文化站藏书均在2000册以上,新场、落潮井、泽家、青坪镇文化站功能较为完善,作用发挥较好被定级为二级馆,成为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延伸的重要载体。

(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持续推进。一是文化融合有特色。充分依托本地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底蕴,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产业发展。96.7%的乡镇将文化站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融合设置,83.3%的乡镇将文化站与党群服务中心所融合设置,将文化站的功能进行了多元化的体现,在调研的12个乡镇中,10个乡镇有特色文化产业;5个乡镇有特色文艺演出项目,分别为端午节赛龙舟、“抢鸭子”活动、土家摆手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敬酒歌、广场舞、土家语教学,民族文化进乡镇活动,2个乡镇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产品或服务。二是文化保护有效果。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资产,85.6%调研居民评价本村(社区)对文物古迹、传统建筑、民族村寨或农业遗迹的保护较好,84.4%评价本村(社区)对特色民间文化的保护利用较好。

(三)社会风尚持续向好。调研结果显示,所有参与调研的乡镇均能每年开展1次以上“好家风传承”“最美清洁户”等精神文明宣传活动,均能每年开展1次以上文明乡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创建等评选表彰活动,对倡导文明乡风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88.3%的群众认为本村社会文明风尚情况较好;83.8%的群众认为本村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得到了较好的遏制。

(四)居民整体满意度较高。调研结果显示,群众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率达到88.3%,其中非常满意的占52.2%,比较满意的占36.1%。

二、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平衡,文化设施单一。一是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薄弱。随着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多基层群众越来越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且对文化服务、文化产品的需求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趋势。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方式还相对传统,部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与标准要求相比存在面积不足问题,功能分区不完善,文化产品比较单一,文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数字文化资源总量不足,数字资源技术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服务方式大多停留在传统层面,不能适应信息网络社会的需要。大部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设施设备老化,如电子阅览室电脑配置低、老化严重、闲置时间较长。二是财政投入保障仍不充分。从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以来,财政每年拨付4.8万经费。随着时代的发展,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投入少,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经费严重不足,导致一些文化惠民活动、文化服务项目、设施设备添置与更新与市民需求有较大差距,公共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乡村人口空心化严重,从事文化服务人员不足。一是乡村人口空心化严重,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把握不准。大量农村人员外出务工、经商,基本上只有老年人和小孩留守农村,送文化下乡、惠民电影放映等很多乡村文化活动几乎无人参加,农村出现文化主体“空心化”趋势。农家书屋书目的设置、书籍的更新未能充分考虑群众需求,个别农村书屋配备不切合实际,而且长期得不到及时更新。二是专职从事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不足,且流动频繁。乡镇均反映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严重不足。调研发现,街镇一级还有一定数量的专职文化服务人员,到村居全部都是兼职,导致文化工作难出特色和亮点。此外,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流动性也较强,导致乡村文化工作人员形成两个极端,要么是年龄偏大缺乏创新思维的,要么就是年轻的新手上路,形成文化专干不专、业务不专、不能专业,专业不对口,总体工作效果不甚理想。

(三)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缺乏产业关联性。乡村生态旅游、民俗表演、乡村各类文化旅游节会发展迅速,已成为现阶段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和支撑点,具有相对明显的发展趋势,而农村书报、歌舞、特色土特产、手工艺品等领域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业之间缺乏关联性,没有形成联动的产业链条,造成文化产品单一、开发雷同、产业效益低,各方面资源的聚合效应太弱。乡村旅游具有同质化、复制化倾向,农村传统手工艺品、土特产的创意、设计、工艺、品牌水平都很初级,农民的相关收入难以大幅提升。

(四)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建设趋于同质化。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承。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宏观上,地方名人文化挖掘不够。二是在微观上,有价值的传统乡村文化未能发扬光大。许多乡镇或行政村一般仅专注于乡镇陈列馆这一类表面的工作,在传承传统文化这一问题上往往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挖掘本村的文化内涵。乡村文化建设趋于同质化。近年来,乡村文化建设的模式千篇一律,跟风现象严重,乡村文化建设创新意识匮乏,很多乡村文化工作者及村民没有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没有真正认识到本村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农村文化引领,培育文明乡风。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了“乡风文明”这一乡村发展的总要求。湘西州乡村文化建设,当务之急就要加强农村文化引领,培育文明乡风。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要呼吁村民们弘扬本村的传统美德,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同时,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乡村文艺汇演、乡村全民阅读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来培育文明和谐的乡风。

(二)深化数字赋能,推进乡村文化数字化改革。一是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深化乡村文化建设。通过数字赋能农村文化发展,推进乡村文化工作转型升级,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让农民文化获得感更深切。二是深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依托乡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开展乡村信息化服务,推动广大村民就近、方便和低成本地享受和利用各类网上公共文化资源。

(三)加强优秀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注重传承创新。一是加强规划和保护,积极开展优秀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塑造良好的民俗民风。二是重视调查和研究,将优秀乡村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出来,保护好乡村文化遗产,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二是实施乡村文化“活化”战略,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对于传承来说,并不是照搬照抄和固守迷信,而是要高度重视对文化继承和创新水平的提高,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提高对历史文化体验的重视程度,加强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和实际生活之间的整合,加大对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投入力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和农耕文化体验的融合,实现历史文化和时代交流的统一。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乡村文化建设合力。一是切实提高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梳理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健全乡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强化文化建设考核,鼓励地方出台符合地方特色、实际的文化建设政策举措,推动职能部门在政策、资源、服务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乡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二是出台支持政策和奖励政策,推进文化下乡、人才下乡、资本下乡、产业下乡,打造乡村文化精品,实现乡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文化文明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持久发展中的深层次基础性作用。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