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州规模工业运行分析

上半年全州规模工业运行分析

来源:经济科 发布时间:2025-07-29 字体大小:

上半年,在州委、州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州上下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聚焦产业升级主线,补短板、扬优势,以“七大攻坚”“三项工作”为抓手,加快推进“1+5+X”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各项优惠政策最大限度释放,统筹推进稳增长与调结构各项工作,全州工业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一、主要运行特点

(一)工业生产稳步提速,三大门类协同发力上半年,全州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较一季度提升1.1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8.5个百分点。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企稳回升态势明显。在稳产保供政策持续发力下,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增加值同比增长4.2%,较一季度大幅提升54.6个百分点,由一季度下拉全部规模工业1.0个百分点转为拉动增长0.1个百分点。制造业继续保持支柱产业地位。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77.2%,同比增长2.0%,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5.6%,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继续发挥工业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继续领跑,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达21.5%,实现同比增长5.1%,较一季度提升1.1个百分点,增速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贡献1.1个百分点的增长拉动,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稳定运行。

(二)优势产业引领增长,矿业行业破局前行。从行业整体发展态势看,上半年全州工业经济保持稳中向好发展势头。1-6月,全州3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5个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行业增长面达到50%。其中9个行业增速超过10%,呈现出较强的增长动力。重点优势行业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分别增长108.3%、46.2%、46.0、12.4%,合计拉动全州规模工业增速7.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随着“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及绿色矿业发展政策落实落地,全州矿业领域转型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三大采矿行业加快恢复,增加值增速较一季度提升超50个百分点。采矿业快速恢复带动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全州有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增速分别较一季度提升15.4、5.1、1.8个百分点。随着绿色矿业理念持续深入落实,矿业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负面影响显著收窄,下拉幅度从一季度的4.1个百分点降至0.1个百分点,矿业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产业升级动能强劲,新型工业转型加速。上半年,全州高技术制造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33.8%,增速高于规模工业31.1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中,以湖南普朗克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华美兴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木星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电池储能企业快速发展,带动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成为高技术制造业的重要增长点;同时,湖南汉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古丈县宏源钒业有限责任公司、湘西永顺县大继成化工有限公司等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企业持续发力,推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两大产业合计拉动全州规模工业增长5.0个百分点,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高技术制造业的强力带动下,全州装备制造业持续向好,增加值同比增长33.5%,增速高于规模工业30.8个百分点,对全州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个百分点,充分展现了高新尖企业培育带来的良好成效。当前,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加速集聚发展,产业创新能级不断提升,为全州新型工业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

(四)新增企业活力强劲,增长动能持续释放。去年以来,全州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聚焦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其中,6家为新建投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19家为“小升规”企业,涵盖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今年以来,新入统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一是成长速度领跑全州,增加值同比增长183.2%,高于规模工业平均增速180.5个百分点;二是贡献作用突出,以仅占规模企业总数7.0%的数量,拉动规模工业增长4.1个百分点。新入企业的快速崛起,不仅优化了工业产业结构,更展现了全州工业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五)区域工业梯次增长,结构优化韧性增强。二季度以来,全州工业经济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除湘西州高新区受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增加值同比下降6.1%外,其余县市均实现稳定增长。从具体增长情况看,凤凰县、龙山县、永顺县表现突出,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4.3%、8.3%和7.1%,均超过全州平均水平,展现出较强的增长韧性和发展活力。古丈县、泸溪县、花垣县、保靖县等县市虽然增速相对平稳,但也实现了稳定增长,其中古丈县增长2.2%、泸溪县增长1.7%、花垣县增长0.4%、保靖县增长1.2%,县域工业增长基础较为稳固。吉首市(含高新区)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依旧能保持同期持平水平,展现出较好的发展韧性和稳定性。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效益持续探底,企业经营压力增大。今年上半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持续回落,利润总额大幅缩减,企业经营压力显著加大。一是利润规模急剧收缩。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58亿元,同比减少2.75亿元,降幅高达82.7%,连续多月呈下滑走势。二是制造业利润深度下滑。制造业利润总额仅为0.82亿元,同比减少2.70亿元,下降76.8%,成为拖累工业效益的主要因素。三是企业亏损问题突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30.2%,亏损企业亏损总额高达3.78亿元,同比增长1.6倍,减亏止亏任务艰巨。四是重点行业亏损加剧。30个行业大类中,12个行业出现亏损。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4个行业亏损额均超千万元,合计亏损1.13亿元,成为制约工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关键行业。

(二)主导行业支撑乏力,结构调整亟待深化。今年以来,受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和下游市场需求持续收缩的双重制约,全州部分重点行业呈现明显承压态势。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中太丰、三立、轩华等龙头骨干企业普遍出现阶段性经营困难,整体生产运行不及预期。尤为突出的是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受白酒需求萎缩和行业竞争加剧影响,产销两端同步下滑,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拖累。仅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与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就下拉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4.9个百分点,充分暴露出传统支柱产业抗风险能力不足、特色产业链韧性欠缺等结构性问题。当前,全州工业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需着力破解短期稳增长与长期调结构的双重挑战。

(三)新企培育力度不足,工业增长后劲堪忧。当前,我州新建工业企业培育工作进展相对滞后。一方面,上半年实现新增投产规模工业企业数量为“零”,同比减少2家;另一方面,企业退出情况加剧,主动申请退库企业已达6家。这种“入不敷出”的发展态势,暴露出全州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转化率偏低,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不健全,存量企业运维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若不能及时破解新建企业培育困境,将直接影响全州工业经济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

三、后势判断及建议

展望下半年,随着花垣、保靖等传统工业强县在有色冶炼加工领域的产能逐步恢复,酒鬼酒通过新产品成功突破市场瓶颈,带动白酒产业实现恢复性增长,轩华、三立、太丰等骨干矿业企业保持稳定生产,夯实工业经济基本盘。加上部分新建培育企业有望年内入规入统,为规模工业注入新动能。综合来看,在多领域协同发力的推动下,我州工业经济正积蓄强劲发展后劲,有望在下半年实现的跳跃式增长,为全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精准施策强服务,助企纾困稳增长。面对工业效益持续探底、企业经营压力增大的局面,需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助力企业稳定运行、提振发展信心。一是强化监测帮扶,稳住发展基本盘。加强对规上工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企业经营状况。深化惠企政策宣传解读,推动政策精准直达快享,确保政策红利加速释放。二是降成本优环境,增强企业获得感。聚焦原材料、税费、人工、物流等关键成本环节,打好降本减负“组合拳”,切实减轻企业经营负担,稳定市场预期。三是畅通产销对接,激活市场新动能。深入摸排企业生产经营堵点,主动协调解决困难,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助力企业拓展市场。重点帮扶农副食品、矿业制品、白酒等行业扭转下行趋势。四是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新优势。在稳住基本面的同时,加大对潜力行业的扶持力度,强化要素保障,促进优势企业持续增长,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精准招商强链条,创新驱动促升级。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增存量与优质量并举,以项目招引延链补链、以科技创新赋能转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一要聚焦精准招商,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图谱开展靶向招商,重点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项目,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确保签约项目早落地、在建项目早投产,培育壮大工业经济新增长点。二要突出创新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立足产业基础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技改扩能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工艺革新、产品更新。建立健全“规下转规上”培育库,推动达标企业及时升规入统,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三要强化要素保障,厚植产业发展沃土。统筹土地、能耗、金融等关键要素向优质项目倾斜,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重点扶持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促进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

(三)精准施策育主体,协同联动强支撑。着眼工业经济长远发展,必须强化行业部门协同联动,精准培育工业增长新动能,扎实做好规上企业梯队储备,提速企业升规进程。针对入库存量企业,全面推行“一企一策”帮扶举措,在融资对接、市场拓展、政策落实等领域加大倾斜支持力度,推动达标企业应统尽统、潜力企业提质成长。通过建立健全月度监测、季度评估工作机制,紧盯企业营收、纳税等核心指标变动,对发展稳健且符合条件的企业做到“即达即升”,确保规上工业 “蓄水池”持续扩容、活力充盈。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