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救灾,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抗旱救灾,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3-20 字体大小:

  2013年以来,全州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州委经济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目标,抓好农资市场整治,积极组织群众奋力抗击持续时间长范围大的严重旱灾等不利气候影响,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积极抗旱救灾保证经济总量稳定增长

  2013年6月中旬至8月下旬我州持续71天高温无雨,给全州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全州165个乡镇街道、1540个村、126.1万人因旱受灾;64.3万人、39.3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全州农作物因干旱受灾面积228.4万亩。针对严峻的干旱形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奋力抗旱救灾,把旱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了农业经济的稳步增长。据统计,湘西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达到74.8亿元、4.2亿元、23.6亿元、 1.7亿元、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0.7%、0.9 %、3.8%、6.0%。实现增加值62.7亿元,同比增长2.6%。

  (二)粮食生产受挫

  全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9.7万亩,总产量82.5万吨,比上年减少2.5万吨,下降3.0%,粮食单产306公斤,比上年下降16公斤。其中水稻、玉米、马铃薯、红薯、大豆种植面积分别为135万亩、59.5万亩、27.5万亩、23.6万亩、17.6万亩,总产量分别为52.6万吨、14万吨、6.9万吨、6.4万吨、1.9万吨。全州各级各部门围绕“稳面积攻单产、增总量、提效益”的总体目标,狠抓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大力推广粮食生产先进实用技术,全力开展抗灾自救,确保大灾之年粮食生产损失减少最低。一是狠抓粮食生产计划落实。下发了《湘西自治州农业局关于2013年全州粮食生产的指导意见》和《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抓好2013年秋冬种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并纳入对县市政府的目标考核和绩效考核。二是强调生产技术推广。今年全州旱育秧和软盘育秧面积78.5万亩,组织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点12个,示范面积3270亩。全州推广以鄂马铃薯5号、中薯3号、克新4号、东农303等脱毒马铃薯22.3万亩,实现了马铃薯品种的更新换代和脱毒化。大力推广普及了马铃薯起垄栽培技术,马铃薯垄栽面积18万亩,占马铃薯面积的70%。全州玉米早播面积33.6万亩,其中方块育苗移栽面积10.7万亩,玉米早播平均单产285公斤,成功规避了今年的特大旱灾,比全州玉米平均单产增20%。三是抓好试验示范。水稻示范片主要采用了深两优5814、Y两优7号等超级稻高产品种,玉米示范片主要采用了福单2号、正大999号等适合本地的杂交玉米品种。四是认真做好农作物良种补贴工作。按照中央、省关于农作物良种补贴工作的相关要求,及时组织召开了良种补贴统计工作会议,印发统计表格1.5万余份。经过层层统计汇总并报经省核定批准,2013年全州已落实粮油作物良种补贴面积303.79万亩,共涉及补贴资金3726.8万元。五是全力开展抗灾自救。针对7月份以来的严重旱情,全州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查灾抗灾。

  (三)特色产业发展平稳

  2013年烟叶、茶叶、药材、油料、蔬菜五大经济作物面积分别为31.8万亩、17.2万亩、11.2万亩、89.6万亩、89.2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11.3%、23.6%、17.9%、0.1%、4.43%,茶叶、药材、油料、蔬菜产量分别为18045吨、8.3万吨、8.8万吨、73.6万吨,比上年增长4.9%、15.6%、4.2%、2.7%,烟叶产量3.5万吨,比上年下降5.7%,果园面积109.7万亩,产量93万吨,比上年增长1.7%。六大经济作物产值达到48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5.9%。全州茶叶产业发展坚持以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为方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全面推进了茶叶产业发展。全州茶园基地面积新增5.1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增加2.5万亩,古丈县双溪乡建设1000亩茶叶标准化基地,加快茶叶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州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3.06万亩,优质百合生产示范基地1万亩;全面完成新扩商品蔬菜基地2万亩,加快蔬菜产业从自产自销向适度规模生产、商品化经营方式转变;完成柑桔品改面积1.2万亩,完成全年任务的120.9%,完成柑桔采穗圃建设1833亩,完成全年任务的114.6%。

  (四)绿色生态建设进一步巩固推进

  一是积极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突出吉凤高速公路生态景观建设重点,绿化高速公路17.7公里,完成造林3156亩,形成了独特的绿色景观效果。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完成人工造林8.2万亩,封山育林30.4万亩,森林经营10.6万亩,全民义务植树568.7万株,全州森林植被明显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多种防护功能进一步增强。二是加强林木育苗生产指导、服务、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林木种苗“四征一签”制度,完成主要造林树种育苗1635亩,生产合格苗木2300万株,使用良种种子858公斤,其中油茶新育苗61亩、嫁接380万株,出圃油茶苗164.3万株,生产油茶穗条3000公斤、288.5万芽,确保了林木种苗生产质量和林业生产种苗供给。三是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全州第一轮补助到期的18.4万亩退耕还林面积进行了全面补植补造,退耕还林顺利通过国家阶段性验收,退耕还林面积保存率、建档率、林权发证率、管护率均达到100%,平均成林率99.92%,成效明显。四是木材商品材指标入村到户、野生动植物专项严打整治行动、森林防火专项督查和隐患排查等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五)养殖业经济平稳发展

  2013年全州出栏生猪115.6万头、牛6.8万头、山羊33.9万只,较上年分别增长0.2%、0.9%和4.6%:受到禽流感疫情影响,出售和自宰的家禽661.6万羽,下降1.1%;水产品产量2.1万吨,增长1.8%。州内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没有发生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件。

  ⒈产业转型提速,养殖水平提高。全州完成52个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改造,启动35个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创建畜禽标准化示范场31个,其中省级5个。完成了浦市铁骨猪资源场、龙山四大家鱼良种场、泸溪鱼苗鱼种场建设,启动了湘西黄牛原种场建设。推荐发布了44个养殖业主导品种和37项主推技术,开展了“养殖业送科技下乡活动”。

  ⒉名特优水产养殖水平稳步提高,渔业生产发展平稳。全州水产养殖水面10.6万亩,同比增长3.2%。以斑点叉尾为主的网箱养殖1.28万口,推广大闸蟹养殖1000亩,发展休闲渔业基地9家,培育大鲵养殖企业8家、存池大鲵5万尾以上,创建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个,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个。

  积极开展动物防疫,确保畜牧水产品安全。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方针,按照“应免尽免、不漏空档”的要求,认真落实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相结合的免疫措施,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常年免疫密度稳定在90%以上。尤其是面对上半年H7N9禽流感和口蹄疫疫情,全州紧急行动,严防死守,有效处置,确保了“疫情不扩散、人员不感染”防控目标。

  二、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我州属边远贫困山区,人均耕地资源少,耕地质量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是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多,劳力减少,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养殖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和缺乏政策性引导也是我州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1.集中力量提高基础建设。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建设,特别是水利灌溉设施,加大投入,立足长远,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以水源稀缺地区为重点,加快小水窖、小坝塘、小沟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兴建一批水利设施项目和抗旱应急工程,夯实全州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增强农业自然灾害防范能力。

  2.加大产后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大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力度,积极创新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协会的销售主体作用。组织和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和优质农产品评比活动。收集、整理、分析、发布各地市场信息,构建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确保农民增收。

  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稳定发展粮食、油料、蔬菜、生猪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确保“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品种改良工作,做大做强柑桔、猕猴桃、茶叶、烟叶、药材、草食牲畜和名优水产等农业特色产业。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